學堂教學心得:東里小學堂鍾老師

擔任學堂課輔老師,也有一年的時間了,當初因緣際會接了這個工作,一開始單純的只是想課輔老師嘛,當然就是輔導學堂的學生們把作業寫完,但怎知,來學堂的10個孩子,都是「特殊魔王」等級的孩子,各個都是迫切需要個別輔導課業的,但110實在是無法做到,導致一開始挫折感很大,作業總是沒有寫完

孩子三天有兩天在學堂鬧事,在跟學校老師的line群組提出當日學生在學堂有出現的狀況,已頻繁到可能學校老師對於我這樣子的告狀而感到反感。每天要去上課時,都要對著我的家人說,「我準備要去打怪了」。

我常在想,學堂課輔老師的立場,是老師又不是老師,是家長又不是家長,身份的拿捏無法得到平衡,太輕太重實難拿捏,學校希望不要取代家長的功能?但這些孩子的家庭本來就沒有功能才會被學校選上送至學堂。

對於作業沒有寫完上半個學期心情一直在做調適,到了下個學期開始,對於這部份已調適的還不錯,對於作業實在是不太強求,能完成每日的三分之二己滿足。參加完協會辨的交流會讓我更加堅定這樣的想法,其他基地3小時,讓孩子寫1小時的作業,其他時間讓他們玩積木等其他玩具,簡單的玩具也可以開發出不同的玩法,這也是一種學習。


過了半年的適應期也開始漸漸知道要如何跟老師溝通,老師雖有百百種方法,但有些方法對於這些孩子不適用,我也會選擇聽而不用,因材施教,我相信管教方式也是需要因人異。


目前的困擾還是教室內的寫作業品質控管到目前為止還是一直在找方法試,但都是時好時壞,有時他們的心無法喚回來時,當天就會呈現放他們一回的的狀態,就讓他們好好的玩吧,至於功課就由學校老師那裡監督了,還好學校老師也都能理解,畢竟老師也是了解這些孩子的狀況。這學期星期三改由學校教室上課,小朋友們居然也是在天子腳下依然造次,讓我更加了解到對於他們寫完作業這件事,真的不需要壓力太大,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是『陪伴』。


低年級的幾個,感覺就是沒有社會化的孩子,比較讓人困擾,不會看人臉色,不知生氣了,還是這樣皮皮的跟你打哈哈,這個就比較傷腦筋。


對於學堂這些孩子,對他們又是心疼又是生氣的,他們總是不知感恩,覺得這是理所當然,吃東西挑,用東西浪費,對於教會提供的教室不會維護,對於玩具不會愛惜,功業沒有完成倒是其次,但至少要把態度拿出來,但是這些應該是由誰來教?由誰來告知?正常來說這是家庭教育的一部份,但他們的家庭,沒有在教這塊,他們怎又懂得要知足感恩愛惜?說來,該教育應該也包括父母。很常是這裡糾正了,但一回到家還是打回原形。有一次問一個孩子,隔壁阿嬤每天載他們上下課是否在下車時會跟阿嬤說謝謝,姊弟都說沒有,教導一番後,請他們記得要說謝謝,後來下學期變姑姑載上下課,又問說是否有說謝謝,又說沒有,再次教訓一番,但就在參加聖誕活動那天,我載姊弟回家,姊姊主動跟我說:『謝謝老師』,感中一番感動,我們要的就是如此簡單而已。


一直希望資源用在刀口上,用在對的人的身上,而不是偏鄉對於社會資源拿的很多的家庭再次拿來浪費,我對於學堂這個部份,真正想做的事幫助那些處於灰色地帶的家庭,家長不會因為要接送孩子等的時間問題無法選擇較好的工作,那些本來就可以好好完成作業的優秀孩子,家庭不論是經濟還是功能上都處於灰色空間,也是學堂需要關注的一部份,一方面也是希望學堂能注入一些比較正向的學生,看能否影響原有的學生。

這學期也發現,學堂有幾個孩子依賴心變得很強,不思考,數學理解題目看到數字就亂拼湊亂寫,題題都說我不會,題題問,這個確實是需要注意到的部份,必須還是要調整一些作法,如何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也是一個大課題。


前陣子參加了快樂學習協會辨的交流會,吳念真理事長也點到,我們要做的事是『陪伴』,不能主動這件是也不能強求也強求不來,原因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學堂能滿足是「生理」、「安全」、「隸屬」與「愛」這三個層次,最後的兩個層次必需要靠孩子自己去發展出來的「自尊」、「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等術語,描述人類動機推移的脈絡。


無論如何,在督促孩子進步的同時,我也在進步當中,未來要進一步把家長拉進來,所有人一起往前,孩子才會更好。

留言